时间: 2025-11-09 10:36:43 | 作者: 加热管
“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建设迫切地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但有些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发达国家不愿意让我们引进的!”
6月30日,在中科院与国家电网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表示。
从某种程度上说,智能电网其实也受能源形势所迫。电网已经历100多年的发展,总体上看,其每一个发展阶段基本上与特定时期的能源体系、技术发展水平和需求相适应。得益于后发优势,我国基本上采用了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未来一次能源以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主,终端能源以电力为主的格局将成为现实。于是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新材料技术、储能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电网必须应运而生。
由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大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站的入网,一直是困扰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规模利用的重大问题。
无论风能开发商、运营商还是电力公司,在面对输出功率波动比较大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时,都会遇到这一种的挑战。由于风电机组并网需要从电网吸收大量的无功功率,而且会随着风机电力输出的变化而变化,致使电网的电能质量以及当地的输电可靠性受到一定影响。
资料显示:目前可以量产的高温超导线材的传输能力是传统铜电缆的10倍之多,可以自动抑制电网中的脉冲现象,并且具有体积小的特点,将成为城市电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0日,这项技术的研发也成为中科院与国家电网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的重要部分。根据协议,国家电网中国电科院将与中科院电工所、物理所、上海微系统所开展高温超导应用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解决超导在电网工程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然而吸引国家电网的技术远不止于此。中科院电工所早在2001年就开始了基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的分布式电力技术和微型电网的研究工作。2009年,他们还建成了多能互补的智能电网实验系统,并先后在西藏建成了200多座光伏微网系统,完成了多能互补的10MV级微型电网的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
在战略协议中,大容量储能系统、半导体照明、信息处理和智能城市等8项内容也尽数囊括其中。
智能电网对技术和产业的带动是多方位的,它广泛涉及传感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甚至电动车充电站、储能与电池技术。根据美国政府的一项评估,智能电网产业在美国的国内生产产值达20万亿~30万亿美元。发展智能电网也被西方国家列为全方面提升竞争力的国家战略。
在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也是应能源供应安全、环境和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产业体系升级和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等现实要求所需。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加强智能电网建设”。
而就在双方签署合作协议的前一天,国家电网公司在京发布了《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和《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提出了包括7个技术领域、28个技术专题和137项关键设备的研制规划。
不要以为这些技术离老百姓的生活还很远!居民家里的智能家电就需要判断智能电网的波峰、波谷状态,识别分时电价信息,进而主动调整电器运作时的状态,以节约能耗、降低电磁辐射污染。技术人员认为,要实现这些功能,就需要国家智能电网等配套设施的建立。然而,智能家电与智能电网顺利对接的技术并没有普及。
战略合作协议中的“电力光纤到户”项目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集电力传输和信息传输功能于一身,解决智能电网最终用户接入和未来大量用电信息交互的问题。
“未来,我们不再需要抄表员,居民也不再需要去银行买电,智能电网可以轻松解决这些烦琐的手续。”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主任王益民说。
这个被“热炒”的产业,前景之大不言而喻。在这项合作中,双方将重点开展电动车充放电装置研制,及其接入电网的相关控制、测试与考核分析研究。
“实现电网与电动车辆及其关键零部件等有关技术标准的顺畅对接,也是合作重点。目的是为了促进电动汽车快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现场专家如是表示。
在中科院与国家电网公司战略合作协议签署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签署《面向智能电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巡线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项目合作协议》,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与中科院微电子所签署《关于联合开展“电力物联网与国产电力电子器件应用研究”的合作协议》。
“加强与国内权威科研单位的合作,形成科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国网的现实需要。”刘振亚并不掩饰。